今年是程皎旸在香港生活的第七年。这一年,她辞去了在本港上市广告公司的工作,重回校园,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与文化研究,这让她有了更多时间观察城市、创作小说,暂时放下焦虑与不安,享受安稳的快乐——这种安稳对她而言是难得的。

儿时的她从家乡武汉随父母移居到北京,成为北京“借读生”——学校对于“借读生”有一套特有的校规,也会被召集在一起开“借读生会”,这让她初次体验“被异化”的感觉;十八岁时只身来到香港求学,在大学修读影视创作课程时,她也书写了一系列异乡人在香港的故事,并陆续发表在《香港文学》《香港作家》《城市文艺》《字花》等本港文学杂志;大学毕业后的两年,她在香港做过文案、编辑、记者、创意策划等工作,但时常感到与商业世界格格不入,直到去年年初,她的小说获得香港青年文学奖季军,这给了她辞职的勇气,再次成为全职学生。

程皎旸年近照

与程皎旸硕士同班的同学来自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印度各个国家,有的是宗教狂热分子、有的是金融与法律方面的相关从业者、有的热衷于亚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人聚在一起,面对同一个作品的探讨,认真严肃又求同存异,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奇妙极了。“那种感觉就是,原来在这个消费主义的天堂里,我们也可以暂时抛开什么商业利益、个人得失,在这个奇妙的时空里,文化与艺术对我们而言就是最重要的。”

和上中学时在校服上挥毫即兴创作的她比起来,如今的她那份叛逆依旧没有完全褪去,只不过那些叛逆都化成了小说里的荒诞与黑色幽默,而这一切,大部分都来自她的真实生活与感悟。“最有趣的生活经历就是我从10岁开始不断随着父母搬家,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作为一个异乡人,我在不同环境被异化,又逐渐被接纳,这个过程其实还挺黑色幽默,既让人愤怒,又有些滑稽。”

程皎旸豆瓣阅读上的短篇小说集《破茧》里的六个短篇,都是其早期作品,有个共同的主题叫做“港漂”。《火柴盒里的火柴》讲述了一个名叫火柴的姑娘一夜之间长成巨人,居住空间的逼仄和与男友亲密关系的失衡直接改变了她的人生走向;《破茧》说的是二十岁的内地少女蝴蝶为了取得香港居留权,在她母亲策划下勾引了一个已婚香港男人,而后又与母亲共同陷入一场畸形的三角恋;《一颗薄荷》则说的是一个爱上外籍华人的广东女孩决定脱胎换骨,为了掩饰自卑并弥补与对方的阶级差异,她伪装自己的身份,谎称自己是香港人……六篇小说刻画港漂少女身份与环境的格格不入,荒诞的笔触描摹出的却是刺骨的真实,六种迥然不同的困境,构成了一幅“港漂少女浮世绘”。

这部作品获得了首届豆瓣阅读“小雅奖”的最佳作品奖,评委特别在颁奖词中强调了它的高完成度和荒诞特质,而这种荒诞,程皎旸坦言,主要来自于对社会的困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qizhongzl.com/fqzgb/18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