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
导读:金沸草散,出自宋·《类证活人书》。为止咳化痰剂。具有发散风寒,降气化痰之功效。主治伤风咳嗽。症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临床用于感冒咳嗽,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合并感染属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者。 方歌金沸草即旋复花,荆芥前胡麻黄加,赤芍半夏姜枣草,疏散风寒化痰佳 组成旋覆花(去梗)、麻黄(去节)、前胡(去芦),各三两。荆芥穗四两,甘草(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赤芍药,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枣一个,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有寒邪则汗出,如风盛则解利 功效发散风寒,温化痰饮 主治治风化痰,除头目昏痛,颈项强急,往来寒热,肢体烦疼,胸膈满闷,痰涎不利,咳嗽喘满,涕唾稠粘,及治时行寒疫,壮热恶风;症见肺气不宣所致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多而稀,胸闷气促,苔薄白,脉浮滑 方解 本方病机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故治宜祛风散寒,化痰止咳。方中主药旋复花疏风散寒,降逆化痰,旋覆花味辛,辛者能横能散而能宣散肺气达于皮毛。“诸花皆升,旋覆独降”,又能肃肺降气、豁痰蠲饮,一宣一降,恢复肺主治节之权。其味咸,咸者入肾,而能纳气下行以归根,使胃中的痰涎或水饮息息下行以从浊道出,不复上逆犯肺;辅以细辛、荆芥辛温散寒,宣肺止咳;佐以半夏燥湿化痰,前胡下气消痰,赤芍清热凉血,防温燥太过而伤阴血;使以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 加减用药 如鼻塞头痛,加川芎、苍耳子;痰多,加杏仁、陈皮、白前;胸闷,加枳壳、桔梗;咳嗽甚,加紫菀、杏仁、款冬花等。 如乍寒乍热,加柴胡、黄芩;高热气喘,加麻黄、生石膏;发热、咽痛,加金银花、连翘、射干;痰多黏稠,加浙贝母、瓜蒌仁;哮喘、痰鸣,加紫苏子、葶苈子;发热、恶风、自汗,加桂枝、厚朴;久咳不止,加百部、紫菀、枇杷叶;体虚、易感冒,加黄芪、白术;痰涎清稀、头眩、心下满,加桂枝、白术;脾虚、食少或便溏,加党参、白术等。 禁忌旋复花用细绢滤过,免毛射肺,致咳嗽不已。本方性偏温,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服用。 同名方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金沸草散 处方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一钱。麻黄(去节)、芍药,各一钱半。荆芥穗、半夏,各二钱。 功能主治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时疫寒热。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博济方》卷一:金沸草散 处方荆芥穗克旋复花90克前胡90克半夏30克(洗净,姜汁浸)赤芍药30克麻黄(去节)90克甘草30克 制法上药七味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昏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疼,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毫升,人生姜、大枣,同煎至90毫升,热服。如汗出,并三服。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鲍氏方》:金沸草散 处方荆芥4两,旋覆花3两,前胡3两,麻黄3两,甘草1两半,半夏1两半,赤芍药1两半,细辛1两半,五味子1两半,杏仁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多,头目昏重,痰涎壅塞,大便坚而渴。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服。 方论选录 《医林纂要》:金沸草咸苦微辛,其花午开子落,与半夏意同而轻浮,上入于肺,苦能泄热气,咸能化痰结,辛能行痰湿,凡痰饮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泄之;前胡甘苦微辛,能降泄高亢之气,而疏畅下行之滞,主下气行痰;麻黄以大开腠理而泄其风;荆并辛苦而性上浮,祛头面之风,去经隧之湿,此方盖以此为君药,以兼去风痰,诸药亦随以上升于肺,而后乃降而下坠其痰也;赤芍药酸干泻肝敛阴,且监麻黄之过散,用赤者以行水分收痰湿也;轻用半夏者,以风则夹相火也,然必用之者,非此不足以通滞行痰也。金沸草轻虚,此以行于下所以助之;甘草以厚脾土,以缓肝急。 医案精选 女患,26岁,年10月初诊。 患者3个月前淋雨受凉,鼻塞流清涕,恶寒,周身酸痛,咳嗽痰多。 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诸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 因图速效,改用西药口服及肌肉注射3天,不效;又配合输液7天,亦少效。 不得已复用中药,先后更医4人,服药20余剂,大多为止咳化痰之品,并配服中成药如祛痰止咳冲剂、蛇胆川贝液、痰咳净、鲜竹沥等,仍然咳嗽不止。 现症:咽喉发痒,咳嗽频频,早晚尤甚,痰少难咯,稍感气紧,时而呛咳;舌质偏淡,苔白(中根部略厚),脉细带滑。查血、胸透及拍片均未见异常。 处方:旋复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5g,苏叶10g,前胡10g,法夏10g,杏仁10g,白芥子10g,桔梗10g。3剂。 二诊:咽痒消失,咳嗽大减,咯痰爽利。 上方合止嗽散加减:旋复花10g(包煎),白芍12g,生甘草5g,荆芥10g,桔梗10g,炙紫菀15g,炙百部10g,前胡10g,杏仁10g,仙鹤草30g。3剂。 三诊:白天已不咳嗽,唯夜间偶尔咳几声。 转用民间验方“止咳十一味”善后:当归,川芎,法夏,茯苓,陈皮,生甘草,桑皮,青皮,杏仁,五味子(捣碎),川贝母(轧细吞服)。2剂,未服完而咳止。 按: 从病史看,初为风寒感冒兼咳嗽,服荆防败毒散合杏苏散2剂后,风寒表症显著减轻,惟咳嗽不减。 此时若撤去辛温发散,而以宣疏肃降为主,辅以化痰止咳,可能会很快好转。但病人止咳心切,改用西药稀释痰液、抗菌消炎,及复用中药专事止咳化痰等,均失于宣疏肃降以逐邪外出,致令风邪恋肺,而迁延缠绵。 再从现症看,咽痒则咳,气紧呛咳,痰少难咯,苔白,脉细带滑等,亦是“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象。治之者宜遵“咳无止法”及“不止咳而咳自止”之古训,无论病程久暂,皆宜以宣疏肃降为主。 若但见病程较长便套用“久咳多虚”、“久咳多内伤”,则误诊误治矣。 此虽迁延3个月,仍属风邪恋肺,肺失宣肃之证。 予疏散风寒、宣肃肺气之金沸草散加减故获良效。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qizhongzl.com/fqztz/17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星状交感神经节针刺疗法验案三则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