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四大难题,98岁老人心脏成功ldq
医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中分中心 医院心脏中心 2月12日,98岁的中牟县老人魏明意,在儿子的陪同下,办了出院手续,在医护人员的声声祝福中,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近日,医院专家王山岭教授、杨海涛副主任医师突破四大难题,为老人成功实施了“单腔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挽救了老人已经极度跳动无力的心脏。 2月3日13:59,医院急诊科。 厚重的挡风棉帘被掀开,两位带着口罩、全副防护的人走了进来。导诊护士赶紧接住,测量体温,问症分诊。 来者是魏先生和98岁的父亲魏明意。老先生神志清醒,但精神状态很不好。 魏先生介绍,老父亲身体状况原本一直很好,但从1年前开始,经常会出现心前区不适,多于夜间发作,一般几分钟就可自行缓解。本医院进行治疗,但是,赶上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就耽搁了。这几天,老人的胸闷症状开始加重,魏先生不敢大意,带老父亲直接来到急诊科。 接诊医生李秋泽副主任医师立即安排给老人做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症状非常严重:“心律失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 拿到检查结果,再看看眼前98岁的老人,李秋泽倒吸一口凉气,马上联系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王山岭教授、杨海涛副主任医师。 很显然,这是一例房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符合永久起搏器植入一类适应症。但是老人98岁了,属于超高龄患者;老人心跳极慢,心率一直保持在30次左右;老人合并糖尿病、肺气肿、肺部感染合并哮喘、老年痴呆等多种疾病。给这样的老人植入永久起搏器,手术存在较大风险。 面对老人的病情,王山岭教授、杨海涛副主任医师、吴金涛副主任医师进行了多次会诊讨论。分析了面临的四大难题,专家们拿出了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第一,患者极度消瘦,皮下组织少、皮肤薄。所以选择比较薄的起搏器,同时术中起搏器囊袋的制作需要更精准。 第二,患者高龄且有气管炎肺气肿病史,其血管有预期解剖变异。所以在静脉选择上应有多手准备,可选择锁骨下静脉、腋静脉两条路径,避免因血管变异导致手术失败。 第三,患者入院时肺部感染、哮喘发作。因此,加强抗生素的应用、雾化吸入排痰等措施,同时术中尽可能的固定好电极,防止患者不能平卧、咳嗽导致电极脱位。 第四,患者有老年痴呆,难以顺利配合局麻手术。但如果全麻下手术,使肺部感染更难控制,且增加呼吸抑制、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根据老人情况,首选是局部麻醉,同时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能够配合手术。 经过充分的准备,2月5日上午,手术按计划进行。 王山岭教授、杨海涛副主任医师登上手术台,严格消毒、常规铺巾、局麻、切4cm口至筋膜、充分止血,穿刺锁骨下静脉一针见血,血管穿刺成功。 但是魏明意老先生还是出现不配合了,护士不停的安慰、疏导,老先生慢慢安静下来。 根据提前拟定的手术方案,王山岭教授、杨海涛副主任医师反复测试电生理参数,最终选择一处最佳位置,为老先生顺利植入一枚永久心脏起搏器。 魏老先生最终起搏器导线的位置 由于手术方案周密,术后治疗措施对症、护理到位,魏明意老先生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良好,经过给予抗生素、化痰、止咳、降压、降脂、扩冠等药物治疗,肺部感染、哮喘等症状也得到有效控制。 2月12日,患者所有症状消失,如期拆线出院。 其实,这位98岁的老人,还不是心律失常团队做过手术中最高龄的患者。 早在年,一名郑州岁的老先生,因为心动过缓,来到医院求医。王山岭教授、杨海涛副主任医师联手,为老人成功实施了“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老人预后良好。 专家档案王山岭 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主任,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河南省卒中协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卫计委全国心律失常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 专业方向为心脏起搏及心脏电生理,擅长各型起搏器植入(包括ICD、CRT-D)和各类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及射频消融术。首批获心脏起搏及心电生理介入准入资格。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科技成果奖多项。 杨海涛 医院心律失常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访问学者。河南省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委员。 主要从事心律失常与猝死的临床及基础的研究。参与完成冠心病与心律失常手术余例。是河南省内为数不多的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者之一,擅长室上速,房颤,房扑,室速,室早的药物及微创射频消融治疗,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治疗及心衰的CRT治疗。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篇被国际知名期刊收录。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公关项目1项,无射线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获卫生厅资助。 医院 预约挂号 预约 预约网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qizhongzl.com/fqzwq/12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老年人可以去西藏旅游吗高反严重怎么处理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