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半岛都市报掌上半岛"   距“近10年来最强”沙尘天气不到两周,青岛再次遭受新一轮沙尘天气影响。3月28日17时开始,青岛市空气质量指数(AQI)连续19小时“爆表”。截至29日13时,青岛市区AQI降至,空气质量已经连续21小时维持严重污染。   “受本轮沙尘天气影响,青岛市PM10峰值浓度达到微克/立方米,到今天5点才开始有所下降。”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空气质量预报员方渊告诉半岛记者,此次沙尘对青岛的影响30日有望结束。   沙尘影响期间,建议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部患者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建议采取佩戴口罩和防护眼镜等防护措施。两次沙尘天观感不同   近两次沙尘天气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蒙古气旋及后部冷空气造成,主要沙源都来自蒙古国境内,都导致青岛市AQI“爆表”,陷入严重污染。   不过,对青岛而言,上一轮沙尘天气“来去匆匆”,依然能看到蓝天,但此轮沙尘天气的影响时间比较长,天空看上去一片灰蒙蒙。AQI同样“爆表”,为何景象不同?   “两次沙尘天气对青岛的影响程度差不多,影响时间和气象扩散条件有关,视觉感官和很多因素有关。”方渊分析道。   在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污染物浓度限值折算成的空气质量分指数最高只到。一旦污染物日均浓度超过微克/立方米,AQI随即达到极限值,也就是“爆表”。   “AQI达到极限值后,仪器设备还在继续监测污染物浓度。”方渊说,近两次沙尘天气传输的主要污染物均为PM10,同样是“爆表”,但污染物日均浓度并不相同,由此导致市民观感上的差异。   上一轮沙尘天气中,青岛AQI连续8小时“爆表”,PM10峰值浓度不到微克/立方米;而在本轮沙尘天气中,青岛AQI连续19小时“爆表”,PM10峰值浓度达到微克/立方米。今春沙尘为何频发?   过去10年,我国1月至3月沙尘天气平均发生次数为4次,其中强沙尘暴发生频次低于1次。而今年1月至3月,我国北方地区已经出现6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两次为强沙尘暴过程,是近15年以来强沙尘暴最多的一年。   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频发,原因何在?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饶晓琴分析指出,今年气象条件有利于沙尘天气发生。去年冬季以来,蒙古国南部、我国内蒙古西部及西北地区大部降水稀少,地表干燥,遇到冷空气活动就极易起沙。强盛的蒙古气旋将地面沙尘抬升至1~2千米的高空,并在冷空气作用下向我国传输。   连续出现两次强沙尘天气,再次为人类敲响警钟,生态治理任重道远,统筹生态治理不能少了治沙。气候和环境问题没有国界,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独善其身,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应对生态环境危机挑战,才能真正迎来蓝天无垠、碧水长流。沙尘天气如何防护?   气象专家提醒,沙尘天气发生时,建议公众尽量不要外出,及时关闭门窗,防止沙尘进入室内;如需外出,应加强个人防护。   沙尘天气里,眼睛往往最容易受伤。如果眼睛有异物感,说明沙尘就在角膜上,采取揉搓等不恰当的处理,就会使沙尘镶嵌在其中,这样最容易发生感染。应该用清水及时冲洗眼睛,如果情况严重,医院就诊。由于沙尘本身携带了病菌、污染物,进入眼睛接触到结膜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外出返回后立即清洗。沙尘天气里最好别戴隐形眼镜,因为这样会使眼睛更容易受到损害。如果风沙过大,外出时最好戴上风镜进行保护。   沙尘同样也会对呼吸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加,这种颗粒经呼吸进入各级支气管,沉降于肺泡,引起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沙尘中可吸入颗粒物表面吸附着细菌病毒等多种有害病原体,导致一些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大大增高。沙尘天气下,抵抗力比较弱、本身就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防护,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即便出去最好也戴上口罩。   另外,沙尘天气来袭时空气干燥,皮肤表层的水分极易被风尘带走,易出现唇裂、鼻子、咽喉干痒等情况,建议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湿润,缓解咽喉的不适症状。补水、保湿、适当的防晒是沙尘天气保护皮肤的首要功课,外出要尽量避免沙尘直接接触皮肤,可以使用一些保湿的护肤产品。

来源:半岛新闻客户端半岛全媒体记者李红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qizhongzl.com/jxfqz/1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