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东广东省名中医,第三批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东莞市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名医传承工作委员会理事;东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历任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消化资深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会常委委员。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周某某,男性,时年58岁。发病过程:年因咳嗽、气喘、痰多,动则喘甚4年,有吸烟史21年,近几年常用抗生素、激素、氨茶碱、安喘通、喘息灵等。但1年发作超过8个月,平时长年不能停用氨茶碱等药,而求诊于何主任。刻诊:诊时症见面青少华,形寒、神疲,咳嗽气喘,痰多稀白,呼多吸少,动则更甚,易出汗,肢冷,夜尿多,舌质淡暗,脉沉细。西医诊断:慢性肺气肿。中医诊断:喘证。证属:肾不纳气,痰饮犯肺。治法:补肾纳气,化饮平喘。处方:金匮肾气丸加温化痰饮平喘之品。熟地黄20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9克,泽泻10克,细辛4克,附子(先煎)10克,肉桂(焗服)3克,紫苏子12克,鹅管石15克,法半夏12克,干姜8克,五味子6克,补骨脂12克。日1剂,水煎服。效果:1周后症状大减,痰亦少,胃纳好转。二诊:守上方去牡丹皮、泽泻、附子,加人参(另炖)10克,蛤蚧(另炖)1对,日1剂。三诊:服2周后,咳嗽已甚少,但仍神疲乏力,动则气喘。改用脾肾两补:人参(另炖)10克,蛤蚧(另炖)1对,熟地黄20克,山萸肉12克,补骨脂12克,白术12克,法半夏12克,鹅管石15克,肉桂(焗服)2克,枸杞子12克,陈皮5克,炙甘草5克。日1剂,水煎服。效果:此方调理3个月,诸症消失。以后亦在此方上加减调理1年后如正常人,可参加工作,随访至今28年未发作。

慢性肺气肿主要是人老了,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监视功能及机体稳定功能紊乱,参与免疫的各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功能衰退。细菌、病毒等自由活动增强,常用治疗方法只针对抗感染、平喘化痰等,只能治标,并没有针对其免疫功能改善而治疗,故症状解除后极易复发,且随年龄增长,其免疫进一步下降及紊乱,而使病情日渐加剧。另监视系统稳定功能下降及紊乱极易出现自身免疫现象而致喘症难愈。补脾补肾的中药长期应用,能有效地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监视及机体稳定功能,从而使慢性肺气肿减少发作,或得以痊愈。本例即可说明。

从中医分析,慢性肺气肿反复发作,易感冒、咳嗽、咯痰、气喘等症,属中医肺脾肾三脏虚弱,其中以肺气虚为表现多见。然而在缓解期的治疗多着重于脾肾为主,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气虚则后天水谷化生之源不足,上下不能滋养肺脏,下难以填补肾脏,故改善肺气虚弱,“培土生金”。肾为元阴元阳之脏,五脏六腑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六腑之阳非此不能温煦。故肺气虚日久补脾难以生效,需补肾才效,亦“补火生土”之法。综上所诉,中、西医之道理均重点在缓解期的治疗,才是彻底治疗慢性肺气肿的根本方向。■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推荐阅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qizhongzl.com/fqzkz/1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