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家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我们这些六零后,童年是在物质匮乏的背景下度过的。我们打猪草的动力可能是来自过年的时候能卖了猪,换来钱给做一件新衣服。扒桑皮的目的是为了换粽子吃,吃过肉的剩猪骨,把女人的掉落头发收集起来为了从走村串巷的货郎那里换来一角“爆米花”(大米)。过生日最奢侈,吃鸡蛋,吃水饺。上学了,一本块数钱的《新华字典》,乡镇书店抢不到,要到县城去买。物质生活是谈不上丰足。可是童年的精神生活确是自由而富足的。我们尽情发挥着儿童的天性和伴着破坏性的创造力。一场雨过后,流过街巷的水,够我们玩上大半天。用土石围堵流水,这不就是在模仿大人们推石挑土建水库吗?(那个时代各地建了不少水库)。雨过天晴,过路水也流尽了,就玩泥巴。把一块泥中央做凹空,举在手里,嘴里念念有词:东乡里,西乡里,快来看我放炮的。然后把手里的泥巴扣摔在地上,随即发出闷闷混合着空气的“叭”声。这就是模仿大人开山炸石啊。这一切没人教,都是孩子们在一起玩学会的。现在看来这些玩法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当时社会生活在儿童游戏里的一种投射。而这种投射恰恰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劳动教育的任务。再大些,学会了,自己用耙尺竹材和黄烟杆“造”枪。利用竹条的弹性做动力发生“枪弹”。这实际上是就地取材,改造和利用了传统的弓弩原理,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是“枪”。再后来,用自行车链条和刚性粗铁丝及自行车辐条制作“火柴枪”。“火柴枪”以橡胶皮控制撞针推拉,以子弹壳为枪堂储火药处,以辐条帽为按放火柴头(引火)的“机关”。这东西已经有点火枪的意思了。今天看来,当时制作各种形式的玩具枪,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个时代全民学军啊,家里有人参军,就是“光荣之家”,连女孩谈恋爱找对象都愿意找军人。回想我们已逝的童年,思考今天的儿童教育,还是“放手”为好,“因为玩”根本脱离不了时代,总和劳动、生活相关。金属玩具枪放炮(配图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qizhongzl.com/fqzcx/19417.html